“感謝醫生,在別的醫院別個說只能截肢,可我的腳還要下地干活??!”10月11日,應城市人民醫院住院部骨二科308病房,來自應城市天鵝鎮閣老村今年37歲的居民田先生望著自己日漸紅潤的左腳,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田先生是3年前患上糖尿病的,起初沒有重視治療和控制飲食以及煙酒,很快發展成糖尿病足且愈演愈烈,等到幾乎整個腳掌都發生潰爛才想起到正規醫院治療,由于腳掌屬于肢體微循環末端,本身不發達的血管和神經末梢一旦被破壞就很難修復,多數患者只能面對截趾甚至截肢的局面。
應城市人民醫院骨二科主任黃方興團隊針對這一傷害患者勞動力但又普遍存在的病障,依照俄國醫學教授伊里扎洛夫(ilizarov)提出的“組織牽拉再生”生物學原理,采取將脛骨手術切開,再用器械以每天零點幾毫米的速度向外牽引,在人體“機體受創后自動產生再生組織”本能下,調動機體的自身修復潛能,包括骨、神經、血管等在內的所有組織都會快速再生,這就是“脛骨橫向骨搬移術”技術原理。
在市人民醫院住院部骨二科病區,筆者看到田先生左小腿脛骨骨瓣被器械逐步支撐開后刺激的骨組織及其附著的肌肉、筋膜以及血管神經迅速“另起爐灶”快速生長,為原本壞死的腳掌衍生出新的血管神經叢等循環系統,積極促進壞肢愈合,效果明顯,預計2周左右傷口可以愈合。
據該病區醫師曹賀生介紹,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改變,糖尿病患者逐年增多,而其中平均每六位糖尿病患者就有一個足潰瘍發生就是致死致殘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大部分醫院治療仍然為清創或截趾截肢,不能從根本上改善肢體的血液供應,一些病例甚至需要多次截肢治療,給患者身心及經濟造成極大地打擊,俄國“ilizarov脛骨橫向骨搬移術”同時具有創傷小、費用低、恢復快、大大降低截肢率且不易復發等多項優點,該技術目前在孝感屬領先地位。(宣教科 張震 骨二科 曹賀生)